【摘要】 他的肩上是一座流动影院,承载着乡亲们淳朴的笑容。他的脚下散播着文化的力量,点亮了孩子们黝黑的眼睛。他跋山涉水,不惧艰险,每年行程几千公里,成为乡亲们的“电影使者”,他就是2006年度“感动重庆”十大人物、江津蔡家镇电影放映队队长程烈超。如今,距离获奖已经9年,这位放映队队长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,诠释着他当初的诺言:“只要我还能动,我就要让每个乡亲都能看上电影。”


他的肩上是一座流动影院,承载着乡亲们淳朴的笑容。他的脚下散播着文化的力量,点亮了孩子们黝黑的眼睛。他跋山涉水,不惧艰险,每年行程几千公里,成为乡亲们的“电影使者”,他就是2006年度“感动重庆”十大人物、江津蔡家镇电影放映队队长程烈超。如今,距离获奖已经9年,这位放映队队长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,诠释着他当初的诺言:“只要我还能动,我就要让每个乡亲都能看上电影。”
回顾:背篓见证下的电影人生 他是崇山峻岭间的流动影院
1978年,江津蔡家镇青年程烈超参加了乡村电影放映队,从此行走于江津南部的崇山峻岭之间,一走就是40年。每天,程烈超都背着放映机,翻山越岭,给山里的村民和学生放电影,每年的行程超过2500公里。
“没亲身经历,绝对无法体会其中的艰辛。”程烈超说,有次去给四面山里的学校放电影,穿越原始森林时,大雨滂沱,雷鸣电闪,还遇到塌方。程烈超在山里走了7天,给11所学校放电影,回到家时满脚都是血泡。
在山区交通不便,看电影不容易的情况下,程烈超尽量让乡亲看上电影、看好电影。通宵达旦的放映经常碰到,在放映《少林寺》影片时,一晚上放了四个点,头天天黑架机放映,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才放完,觉也没有睡。
一次,在本镇土庙村放映《刘三姐》影片时,天已近亮,电影也接近尾声,突遇雷降雨,观众全部离去。刚收装好机器,雷雨一停,观众又一拥而上,要求看完最后的电影。程烈超义不容辞,马上把机器重新架设好,放完最后三分钟,让观众满意。可程烈超收装好机器时,天已大亮,回到家又开始了第二天的放映工作。
如今,程烈超从事电影放映工作至今已是40年,电影伴随着他渡过了每一个日日夜夜。多少酸甜苦辣、多少悲欢离合,伴随时光的流逝和沉重的放映设备,一起装进他肩上的竹背篓,见证着他的电影生涯。
现状:一个人的放映路仍在继续 想让每个村民都看上电影
如今,距离程烈超获奖已过去9年,但他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。唯一不同的是,需要放映电影的村子更多了。
“以前只是零星的几个村子,现在需要放映电影的村子已经有11个了另外还有8所学校。”说起放电影,68岁的老程仍然很兴奋。现在,他每年要给每个村子放12场左右的电影,一年要放130多场。最远的村子距离他家有30多公里,路途遥远而崎岖,劳务费也非常微薄,但他乐此不疲。
村里的露天电影都是在夜间,每每放映完毕再回到家,多数已是凌晨1点。遇上山路崎岖的村子或下雨,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。
这9年里,随着有看电影需求的村子越来越多,放电影的器材越来越沉,老程索性自费购买了电动三轮车,“第一辆花了3700元,后来坏了。第二辆是两年前买的,又花了3900元。”
老程的劳务费并没有因为成为“名人”而变高,放一场电影120元,一年的收入也不过1.6万元左右,交通费、器材更新费都是自理。但老程并不在乎:“我就是想多让乡亲们看看电影,有些好的片子值得看。如果他们看不到,我心里就不踏实。”
老程说,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,放得最多的就是抗战题材电影,特别是八九月,每周日晚上都要放战争片。《七七事变》《抵抗!抵抗!》《虎鲨在行动》等,乡亲们都很爱看,每次放电影都有六七百人。每当看到乡亲们乐呵呵地聚在一起,被电影里的情节深深吸引,老程心里就甜蜜蜜的。
“这些年,儿女一直在劝我不要干了,说又累又危险,但是放电影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,让我不干了,我放不下。”考虑到老程年事已高,当地政府一直在物色接班人,但因为需要熬夜,加上待遇不高,还没有人愿意接过这根接力棒。
老程说,好在最近镇上来了新的大学生村官,镇政府正在考虑让村官跟着老程学习放映,“我害怕有天我动不了,乡亲们就再也看不到电影了。”
来源于华龙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