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10月12日,魏澹老人在江津区西城小学,和留守儿童一起,畅谈生活、学习和梦想。 记者 罗斌 摄
10月12日,江津区林业局离休干部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魏澹来到该区西城小学,看望那里的留守儿童。“魏老,您这么大年纪了,怎么不在家过清闲日子呢?”有老师这样问他。“我啊,一想到还有这么多孩子需要帮助,就坐不住。”已经84岁高龄的魏老笑笑说。
1991年离休后,魏老全身心投入关心下一代事业,用行动书写“大爱”:捐资助学13.3万元,筹资4.7万元帮助62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;写讲稿、编故事,当留守儿童的“代理家长”;动员身边的老战友加入关心下一代工作……
22年汲汲以求,只为给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。魏澹说:“活着,不能光为自己,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,是我最大的幸福。”
尽己之力
帮62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
“在我最需要的时候,是魏爷爷帮助了我。”如今在南方翻译学院当辅导员的刘容是其中一名受助者。
2010年,刘容考上大学,面对高昂学费一筹莫展。正在这时,江津区关工委为她送来了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学金。到校后,刘容写了一封感谢信,结果魏老亲自给她回信,并叮嘱她,有困难时一定要找自己。
“从那时起,我的身边多了一盏指路明灯。”刘容说,自己从小和养父相依为命,进入大学后,一度非常自卑,正是魏爷爷的鼓励和关爱,让自己逐渐转变。“每次回家见面,爷爷怕我辛苦,都会塞给我一些生活费;还非常关心我和父亲的生活。返校时,爷爷奶奶给我准备土特产,让我带到学校跟同学分享……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,用刘容的话说,“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”如今,已经独立的刘容将魏老视为家人,每次回家都要前去看望。
正在西南财经大学读研的徐晋,与魏老更是渊源深厚。从1998年开始,魏老通过“希望工程”对口资助她,一帮就是十多年;还有已经在外企工作的陈贵凤,当年即将辍学时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魏老写了一封求助信,结果,命运得到改变……62名得到帮助的孩子,亲切地称魏澹为“爷爷”。
关爱留守儿童
辅导学习 注重品格塑造
魏老还是西城小学五年级学生胡彬蕊的“代理家长”。
该校德育主任吴荣容说,由于父母在外打工,胡彬蕊的成绩一度很不好。从小学二年级开始,魏老成了她的“代理家长”,自此小蕊不但成绩名列前茅了,而且性格也开朗多了。
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?小蕊说:“爷爷要检查我的作业,过节的时候还会带礼物来看望我。”更重要的是品格的塑造,“爷爷用浴血奋战的故事让我明白,现在我遇到的那些困难根本就不算什么。”
从1996年开始,魏老将更多关爱洒向留守儿童,他组织关工委的老同志,与31名留守儿童结对,自己则牵手了5位留守儿童。
“魏老的敬业和奉献,令人敬佩。”江津区组织部副部长、老干局局长李德美说,魏老患有腰椎间盘突出、冠心病等疾病,可是这么多年始终风雨无阻坚持上班。外出给孩子们讲课时,经常是腰上贴着药膏、身上带一瓶救心丸,一讲就是半天。
撰写53万字讲稿
用浴血奋战故事感染青少年
很多人对此并不理解:这么大岁数了还要挣表现?魏老却从不声辩。他对事业的坚持,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。
1949年秋,魏澹随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,经历了强渡乌江天险和白马山激战等血与火的考验。当年12月,他由部队分配到江津,参加过政权建设、征粮剿匪等,后转业扎根江津。“我们当年为之奋斗的美好生活,在如今变成现实,怎可不珍惜?”魏老说。
在魏老的带动下,他和二野军大的5位老战友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组,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,开创了江津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“先河”。
他们采取报告会、讲座、家庭走访等形式,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人生观、价值观。魏老更是亲自撰写《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》、《解放大西南战役》等49篇讲稿共计53万字,用真实生动的故事,感染青少年。22年来,魏老作报告、讲故事超过350场,受教育师生、部队年轻官兵达29万多人次。
不只是点对点的帮扶,利用关工委和人大代表的优势,魏老多次深入学校调研,提交关于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困难的报告、动员全区离退休教师担任农村留守儿童“代理家长”的建议等,从决策参考层面推动了相关制度的完善。
他的付出得到了很多赞誉,魏老却觉得没什么:“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干部应做的事,为了下一代,我将‘生命不息、奉献不止’。”
来源于重庆群众路线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