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山鄉筑巢引鳳凰,辛勤耕耘育桃李,留守兒童聞芬芳”。這是2012年1月,重慶市江津區西湖鎮青泊村興旺小學袁煥芳老師榮獲“感動重慶十大人物”時的頒獎詞。
袁老師是土生土長的青泊村人,20歲開始便一直在青泊任鄉村教師,辛勤耕耘35年后,1998年退休。退休后準備去重慶安度晚年,就在動身的前一天,數十名鄉親便牽著自己的孩子懇求袁老師留下來教孩子們。她心里明白,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教育、需要知識,只有知識才能給予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力量。她滿含熱淚答應了村民和孩子們的請求。
在家人和親屬的不解和反對下,袁老師毅然租了村民的房子,托管了村里16名孩子,成了“留守兒童”家長。由于袁老師對孩子們非常關愛,而且教育有方,托管的“留守兒童”不斷增加。
兩年后,10多個家長將簽字并按了手印的聯名信交給了袁老師,懇請開辦小學,更好方便孩子們上學。袁老師接過聯名信時,感動得熱淚盈眶,深深知道它承載著山里孩子的未來和希望。在全家強烈地反對下,經過多日的深思熟慮,2002年8月,袁老師租用民房,辦起了1個幼兒班,2個小學班。2003年9月,班級增多,租房不能滿足辦學的需要。2004年初,袁老師拿出數萬元養老錢,賣掉老家的9間土房,硬著頭皮將大女兒貸款準備開店的10萬元錢和二兒子存款全部借走,還放下臉面,四處求借建校資金。
2004年4月,校舍動工興建,她和老伴一起參加勞動,挖、擔、抬什么都做,周末兒女回來,她又要求他們全員參與。2004年9月,一座兩層高的興旺小學竣工,成了220多名留守兒童快樂成長的家。站在新校舍前,袁老師和老伴欣慰地笑了。
為解決師資問題,她又打起了子女的主意,硬把兒女們一個個“逼”回來,擔任教師。在生意上有一定起色的大兒子和大女兒在她的軟磨硬泡下,也回到了學校。還在大學畢業生中聘請了4人擔任教師。
面對日漸增加的留守兒童,袁老師將學校的老師分成8個組,每人肩負起部分孩子的代理家長任務,把學校的電話作為留守孩子聯系家長的熱線,還設置了QQ視頻。騰出自家的住房,免收困難孩子住宿、水電等費用,為60多個孩子提供了一個溫馨快樂的大宿舍。拿出自己的工資資助特困學生,十余年來,資助資金達20余萬元……
十八年來,袁煥芳堅守三尺講臺,無怨無悔,無私奉獻,用心用情關愛孩子們的健康成長,為留守兒童撐起了一片藍天。2011年5月,袁煥芳在全國首屆“傾注三農,情系農民工”大型綜藝晚會上,受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;2011年10月,她又以高票榮獲“重慶市第三屆道德模范”稱號;2012年1月,她榮獲“感動重慶十大人物”;2017年獲評“全國最美家庭”,2018年獲評“中國長壽之鄉鄉賢人物”。
來源于江津網